2022-06-13
美国波士顿学院物理学家领导的一个跨学科团队发现了被称为“轴向希格斯模式”的新粒子,这是一种以前无法检测到的量子激发,也是著名的希格斯玻色子的磁性相对粒子。
2022-06-13
开启宇宙之眼,共赴星空之约。12日上午,西藏天文馆开工奠基仪式在拉萨举行。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文馆,计划于2024年6月建成开放。
2022-06-13
在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项目现场,施工场地的入口搭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“BIM(建筑信息模型)+智慧建造管理平台”。
2022-06-13
中国科学技术馆作为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成员单位,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,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大型科普基础设施。
2022-06-13
近日,中国科协、教育部、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了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,其中含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28个成员单位推荐的37家基地。
2022-06-13
历经6年努力,意大利和奥地利研究人员开创性地研发出一种三合一混合材料,被称为新一代“智能皮肤”。其灵敏度是真实皮肤的1000倍,能探测触觉、温度、水分甚至微生物,有助促进灵敏机器人和智能假肢的研发。相关研究发表于最近的《先进材料技术》杂志。
2022-06-11
由上海市科协牵头,组织相关专业学会协会专家,参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推出的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家庭消毒指导手册》相关内容,制作了《疫情期间家庭预防性消毒指导》系列微视频及配套宣传海报。本系列微视频共7集,本集为“如何正确使用消毒剂?”
2022-06-11
天舟四号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开启建造阶段的揭幕之战,也是全面完成中国空间站建设、实现载人航天工程“三步走”战略目标的关键之战,将为稳步推进我国空间站工程任务、打造国家太空实验室奠定坚实基础。为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,天舟四号携带了哪些“大礼包”?又有哪些科技看点?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。
2022-06-10
2019 年9 月,秉承“服务人民,普及科技知识,奉献社会”的精神,菱溪社区成立了科技志愿服务队。为增强科技志愿服务在构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影响力,菱溪社区积极探索党员、志愿者队伍、社会组织等多元化参与的服务模式,通过科技志愿服务为居民排忧解难,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。
2022-06-10
获得2021年“最美志愿服务社区”称号的柏山社区广泛开展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的科普进社区活动,不断提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,促进科普示范社区建设。曾先后荣获“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”“全省文明社区”“全省绿色社区”“十佳志愿服务社区”“全国志愿服务示范联络站”等荣誉称号。
2022-06-10
获得2021年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魅力社区成立于 2015 年10 月,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。社区通过党建引领,探索社会治理新路线,以家庭、楼道、社区为单位,建设属于居民的科技志愿服务点。
2022-06-10
绿氢不仅有助于制氨过程的深度脱碳,还可以代替天然气和煤炭用于生产绿色甲醇,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。随着风力发电、太阳能发电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,绿色电力的产量和生产成本都有所降低,“绿氢”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新能源之一。
2022-06-10
最近,日本科学家在机器人身上制作出“活的”类人皮肤,让人们离科幻目标又近了一步。9日发表在《物质》杂志上的一种新方法,不仅为机械手指提供了人类皮肤般的质感,还具有防水和自愈功能。
2022-06-10
清代金编钟采用的是修改后的“正十二律”,但是其修改的基础即为“十二律”,因而可体现丰富的古代音律科学,亦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。
2022-06-10
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(IAF)发布公告称,该所研究人员在基于金刚石氮—空位(NV)中心的超灵敏激光阈值磁强计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,可通过受激发射实现64%的信号功率放大,并显示出创纪录的33%的超高对比度。
2022-06-10
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/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雄里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,最近在近视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:他们首次揭示了一类特殊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——ipRGC在近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。相关论文6月8日发表在国际期刊《科学·进展》上。
2022-06-10
上海市科协牵头,组织相关专业学会协会专家,参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推出的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家庭消毒指导手册》相关内容,制作了《疫情期间家庭预防性消毒指导》系列微视频及配套宣传海报,本系列微视频共7集。
2022-06-10
科学家通过“中国天眼”FAST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,并将其定位于一个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矮星系。这一发现对于更好理解快速射电暴这一宇宙神秘现象具有重要意义。